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新闻发布会 >最新发布 >正文
德州法院环境资源司法保护状况新闻发布会
来源: 德州政府网     发布时间:2024-08-15

时间:2024年8月15日10:30

出席: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李文铎先生,市中级人民法院环资庭庭长张小雪女士

主持:市委宣传部新闻二科科员李家琪

内容:发布2023-2024年度《德州法院环境资源司法保护状况白皮书》《德州法院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典型案例》,并回答记者提问

图文实录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2023年以来,德州法院积极提升生态环境审判效能,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今天,我们邀请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李文铎先生,市中级人民法院环资庭庭长张小雪女士出席发布会,向大家发布2023-2024年度《德州法院环境资源司法保护状况白皮书》《德州法院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典型案例》,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李文铎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李文铎

2023年以来,德州法院在市委坚强领导和省法院有力指导下,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凝心聚力、担当作为,不断提升环境资源司法能力和水平、持续深化环境资源审判改革创新,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一、充分发挥审判职能,公正高效审理各类环境资源案件

2023年以来,全市法院共受理各类环境资源案件1213件。其中,民事案件1010件,刑事案件63件,行政案件140件。

(一)依法严厉惩治破坏环境资源犯罪。2023年以来,全市法院新收环境资源刑事一审案件61件,收案数年度同期相比有不同幅度下降,其中2023年较2022年收案下降6.82%,2024年1-6月同期下降36.87%,展现预防犯罪工作的良好效果,彰显从严惩治破坏生态环境犯罪的教育震慑作用。刑事案件集中在环境污染罪、非法狩猎罪和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3类罪名,约占80%。全市法院对上述3类犯罪持续保持从严惩治高压态势,依法审理了高某、张某等三人污染环境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维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坚持巡回审判、以案释法常态化,夏津法院、庆云法院在世界环境日,公开开庭审理环境资源刑事案件,实现办理一案、警示一片、治理一城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生态效果的有机统一。

(二)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环境资源权益。2023年以来,全市法院新收环境资源民事案件1213件,收案数年度同期相比有不同幅度上升,其中2023年较2022年收案增长27.6%,2024年1-6月同期增长39.77%。人民群众维护环境资源权益的法律意识增强。环境资源民事案由分布比较集中,主要为涉土地类案件,土地经营权纠纷、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土地承包经营权合同纠纷、土地租赁合同纠纷这4类案由约占70%。随着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的深入,土地纠纷案件日益增多,表现形式多样,需要严格土地用途管制,规范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法院始终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工作主线,公平维护公民环境资源权益,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司法需求。陵城法院审理的某村民委员会与于某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认纠纷案,对土地流转合同的效力依法作出认定,维护了村集体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助力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三)环境资源综合治理水平不断提高。2023年以来,全市法院受理环境资源行政案件140件,2024年1-6月较同期有较大幅度降低,降幅达64%。在受理的环境资源行政案件中,不履行职责和行政处罚类案由相对较多,在行政处罚类案件中,不少当事人认为行政处罚较重,如何做到既教育引导企业积极主动保护生态环境,又切实维护小微企业正常经营发展,实现行政处罚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有机统一,需要我们更新理念、增强服务意识、提升工作能力。在行政案件审理中,法院加强行政协调,促进生态环境修复,依法支持和促进行政机关积极履行环境资源监管职责。夏津法院审理的许某某诉县自然资源局行政赔偿案,在诉前调解阶段进行鉴定,行政机关以此为依据进行赔偿,对于规范原告诉讼权利、促进行政机关依法履职有重要意义。

(四)强化生态公共利益保护。2023年以来,全市法院共审结刑事附带民事环境公益诉讼案件16件。充分发挥环境公益诉讼的制度优势,切实维护环境公共利益。庆云法院审理的张某、百某兴公司销售伪劣产品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既维护了消费者权益、保护了正常的市场经营秩序,又惩治了破坏环境的行为,回应了人民群众对清洁环境的关切。

二、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积极服务党和国家发展大局

(一)服务保障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法院坚持高起点、高定位、高标准建设齐河县人民法院黄河生态城人民法庭。近年来,该法庭共受理环境资源类案件258件,审结246件,先后审理全市首例黄河流域非法狩猎公益诉讼案件、全市首例黄河流域环境污染公益诉讼案件,《人民日报》《法治日报》等多家央级媒体专题报道。县法院与县人大创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司法服务保障“3+1”联动工作机制,与县检察院、黄河河务局、生态环境分局签署“四方协议”,不断织密执法司法联动网络,构建黄河生态保护大格局。

(二)服务保障大运河文化传承保护利用。法院加强大运河生态保护、文化遗产、遗址遗迹保护等工作,为大运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司法保障。武城法院与沿运河六家法院联合构建大运河司法保护防线,建立生态环境资源跨区域司法保护协作机制,公开审理孙某、田某、满某等五人非法捕捞水产品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对非法捕捞水产品破坏自然资源的违法行为予以惩治,彰显了法院对大运河文化传承保护利用的司法保护力度。

(三)服务保障乡村全面振兴。法院积极履行审判职能妥善审理涉农纠纷案件,将审判工作积极融入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平原法院印发《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司法服务和司法保障的意见》,以马碱竖河湿地自然资源巡回法庭为阵地,妥善化解砍伐、取土、土地生态环境治理等纠纷,司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三、坚持依法履职,系统提升生态环境司法治理成效

(一)推进府院联动,共筑联防联控绿色屏障。认真落实《德州市人民政府 德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建立府院联动机制的意见》,强化协同保护,提升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水平。市法院与市生态环境局定期联合举办企业环保法律服务日,帮助企业解决各类环保法律问题。在世界环境日等节点联合开展案例发布、普法宣传等活动,增强企业、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德州法院积极落实《关于建立耕地保护协同机制的若干意见》《关于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及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协作意见》的要求,强化与相关职能部门协调对接,积极构建“多元共治”联动模式。夏津法院在世界环境日开展“携手共创党建红引领鄃城生态绿”主题党日活动,进社区开展普法宣传。武城法院在案件审理中发现涉及农村土地管理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司法建议,得到县委、县政府的积极回应。坚决遏制土地违法行为,充分发挥司法裁判示范引领作用,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协同共建法治社会。

(二)树牢恢复性司法理念,探索实践多层、立体、全链条修复模式。法院积极探索“恢复性司法+社会化综合治理+判后回访”审判执行工作机制,通过实施补种复绿、劳务代偿、第三方治理等多元化责任承担方式及判后回访制度,构建多层修复、立体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的德州模式。庆云法院联合检察院、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等部门签署《关于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开展公益诉讼劳务代偿工作联合机制》,规范生态环境资源领域劳务代偿,确保生态环境修复到位。夏津法院联合县检察院、县农业农村局、县林业局等单位开展“补植复绿”、“增殖放流”回访验收,查验当事人履行生态修复义务情况。齐河法院审理的李某某危害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案中,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将涉案植物移栽管护,并与相关部门联合对养护效果进行评估,形成“惩罚-修复-监督”的完整闭环。

(三)推动环保公众参与,注入多元解纷动力。为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的法治宣传矩阵,德州中院连续多年发布环境资源审判白皮书及典型案例;全市法院依托巡回法庭审判,积极邀请当地群众旁听庭审,实现以巡回促审判、以巡回促宣传的良好效果;创建法治教育基地,打造公众参与新平台。德城法院巡回法庭进乡村,在基层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派驻调解员的积极参与下,历经多轮调解,化解纠纷促和谐。乐陵法院公开宣判白某、杨某等四人非法捕捞水产品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助力形成保护水生生物资源的社会氛围。陵城法院在审理李某诉宋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合同纠纷案时,发现承包“大户”宋某共计承包了李某所在村97户村民近800亩土地,一案牵扯百户,法院以李某诉宋某案为示范诉讼,主动向村民宣讲法律知识,百户村民推选出两名诉讼代表人全权参与案件调解,最终“解一人诉争,化百家纠纷”。

四、提高政治站位,持续强化司法服务保障能力

(一)坚定政治方向,加强审判队伍建设。坚持党对法院工作的绝对领导,强化创新理论武装,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确保环境资源审判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目前,全市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法庭)共有员额法官40名、法官助理32名、书记员34名,为环境资源“三合一”审判创新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法院将持续提升环境资源审判队伍的专业素养和审判能力,着力打造既精通环境资源法律知识又熟悉环境资源保护实务的复合型专业化审判队伍。

(二)创新审判执行方式,完善强制执行机制。深化“恢复性司法实践+社会化综合治理”审判执行工作机制,积极协调政府相关部门,选择公园、湿地、林场、湖泊、矿区等区域设立生态环境修复基地,延伸环境司法服务功能。不断加强生态环境领域行政诉讼和非诉案件强制执行工作,综合运用行政机关的行政资源优势和法院的司法资源优势,积极构建属地乡镇具体组织实施、环境资源主管部门协助配合、法院负责司法审查和监督协调的“裁执分离”协作机制,合力破解生态环境领域执行难题。

(三)深入调查研究,强化精品案例培树。健全完善环境资源典型案例培树制度,健全典型案例的发现、培育和推荐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示范引领和规则补充作用。2023年来,法院多篇案例被收入人民法院案例库,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典型案例、全省法院环境资源典型案例、全省耕地保护典型行政案例,通过典型案例培树,赋能环境资源审判工作提质增效。

下面请张小雪女士介绍有关情况。

张小雪

德州法院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

1.高某、张某等三人污染环境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

【基本案情】2019年以来,为牟取非法利益,被告人高某伙同其妻张某、其弟高某甲,由高某委托无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资质的王某某等8人(均已另案处理)在汽修厂收购废机油。王某某等8人驾驶非法改装车辆,在济南、德州等地的多家汽修厂收购废机油,拉至各自的储油窝点存放,对沿黄流域土地土壤造成污染。2019年以来,高某累计收购废机油2900余吨,涉案金额900余万元。经鉴定,涉案废机油为具有毒性物质含量特征的危险废物。

【裁判结果】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高某明知他人无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仍委托其从事废机油收集、贮存的经营活动,造成环境污染,情节严重;被告人张某、高某甲明知高某违反国家规定,非法委托他人收购废机油,仍为其提供帮助,三被告人的行为均构成污染环境罪。综合考虑三被告人认罪认罚、退缴违法所得、附带民事公益诉讼部分达成调解等情节,依法判处被告人有期徒刑四年至二年不等的刑期,并处三万五千元至一万元不等的罚金。

【典型意义】本案系污染环境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人民法院坚持依法保护公益的原则,将修复性司法理念融入黄河流域环境资源犯罪惩治中,在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通过让行为人充分承担修复责任,实现对受损生态环境的有效修复。本案的审理,实现了对污染环境犯罪的有力打击,同时也是人民法院贯彻落实修复性司法理念的重要体现,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李某某危害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案

【基本案情】2021年2月份,被告人李某某在某花卉市场一处流动摊位上购买五株苏铁类植物石山苏铁(俗称“白皮石山”)并对外出售。2021年10月份前后,温某(已另案处理)从李某某处,以每株50元的价格,分两次购进四株苏铁类植物石山苏铁,并以每株80元的价格出售给王某(已另案处理)两株石山苏铁,王某将该两株石山苏铁标明“白皮石山”摆放在其经营的店铺内出售,未售出遂被县公安局民警查获。经鉴定,涉案石山苏铁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保护等级为一级。

【裁判结果】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李某某违反国家规定,非法收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其行为构成危害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鉴于被告人李某某自愿认罪认罚,具有自首情节,积极退缴违法所得并缴纳罚金,依法对其从轻处罚。扣押的2株石山苏铁已运送至某旅游开发公司移栽管护。

【典型意义】本案系危害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案,苏铁是现存最古老的种子植物、珍稀物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本案中,人民法院在依法惩处破坏生态资源犯罪的同时,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将涉案苏铁运送至某旅游开发公司移栽管护,并与相关部门联合对养护效果进行评估,形成“惩罚-修复-监督”生态保护机制走深走实,对于保护珍贵濒危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3.张某、百某兴公司销售伪劣产品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

【基本案情】被告人张某于2021年10月份承包经营被告单位百某兴公司,对外销售汽油、柴油。2023年2月5日,张某从周某处购进伪劣国五调和油35.54吨,以次充好为国六柴油,在百某兴公司的加油站对外销售。涉案金额283,253.6元,百某兴公司获利15,637.6元。经专家意见认定,涉案的油品中大气污染物指数硫含量超标,35.54吨的油品中硫含量为1867.9mg/kg,造成生态环境损害价值为9350.64元。

【裁判结果】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单位百某兴公司销售不合格产品、被告人张某为被告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其行为均构成销售伪劣产品罪。对被告单位百某兴公司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金,对被告人张某判处刑罚并处罚金。同时,法院认为,被告单位百某兴公司、被告人张某销售的伪劣油品燃烧后造成大气污染,损害社会公共利益,除承担刑事责任外,还应依法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百某兴公司、张某连带赔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金9350.64元并在国家级媒体上公开赔礼道歉。

【典型意义】伪劣油品,硫含量严重超标,加注到柴油发动机中,会出现积碳、冒黑烟、动力不足、燃油消耗过高等现象,损害消费者权益,扰乱正常的市场经营秩序,同时,高硫和其他重金属排放也会对环境造成较大污染。本案的判决既彰显了司法机关严惩破坏环境行为的态度,又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4.白某、杨某等四人非法捕捞水产品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

【基本案情】2023年5月16日至7月31日,乐陵市马颊河全段属于禁渔期、禁渔区。被告人白某、杨某等四人在明知马颊河全段处于禁渔期和禁渔区的情况下,仍使用电瓶、逆变器、电网等禁用工具在河道里通过电击的方式非法捕捞水产品。经评估,四名被告人非法捕捞鲢鱼、鲫鱼等水产品共计752.2斤,价值3008.8元,造成水生生物资源的损失为18,052.8元。

【裁判结果】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白某、杨某等违反水资源保护法规,在禁渔期、禁渔区使用禁用的方法捕捞水产品,情节严重,其行为均构成非法捕捞水产品罪,判处四被告人拘役两个月至三个月不等刑期,扣押处置作案工具,并判四被告人连带赔偿水生生物资源损失18,052.8元,用于购买同等价值的原种商品规格鱼苗,在公益诉讼起诉人和渔政执法部门监督下在相应河段通过增殖放流的方式修复水生生物资源,并在市级以上主流媒体向社会公众公开道歉。

【典型意义】伏季休渔制度的目的是保护渔业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促进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电鱼”被业内人士称为绝户捕捞,对渔业资源、生态环境破坏大,是国家明令禁止的行为。本案除判处四被告人赔偿水生生物资源损失,还督促其在渔政执法部门监督下采取增殖放流的方式修复受损的生态资源,体现了人民法院在贯彻恢复性司法理念的同时,坚持生态优先、公正司法,保护大运河德州段生态环境的力度和决心。

5.杜某诉某镇人民政府强制拆除行政赔偿案

【基本案情】2010年2月,杜某与村民马某签订房屋买卖协议,约定以7.2万元购买马某在本村所建房屋一处。2017年6月,综合执法监督部门经调查发现,该处房屋所占土地性质为农用地。2018年5月,某镇人民政府作出关于尽快拆除违法建筑的通知,认定上述房屋未经依法审批,为违法建筑,由该镇政府履行属地管理责任和耕地保护主体责任,依法依规尽快拆除。5月19日,某镇人民政府强制拆除上述房屋。生效判决确认强制拆除行为违法。杜某提起诉讼,要求某镇人民政府赔偿拆除房屋及附属设施所造成的损失。

【裁判结果】法院经审理认为,获得国家赔偿的前提是当事人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涉案房屋所占土地为农用地,某镇人民政府提供了涉案房屋为违法建筑的相关证据。杜某提供的证据不能证明该房屋属于经过依法审批建设的合法建筑,其所主张的房屋赔偿不属于合法权益,不应得到支持。由于某镇人民政府未提供证据证实其在强制拆除过程中依法对室内外物品进行了登记保存,属于因被告的原因导致原告无法举证的情形。一审法院在调取关联案件房屋拆除前视频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举证责任及生活经验,酌情认定被损毁物品损失为3万元,并无不当。遂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典型意义】本案是一起非法出售占用耕地建设房屋的典型案例。近年来,一些地方未经批准乱占耕地建房问题突出。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就农村乱占耕地建房行为进一步明确“八不准”,包括不准买卖、流转耕地违法建房;不准在承包耕地上违法建房;不准非法出售占用耕地建的房屋等八项要求。本案的裁判,充分揭示了当事人违反土地用途和法定审批程序利用农用地违法建房,以及出售上述违法房屋的巨大法律风险。也提醒行政机关在履行耕地保护法定职责时,要规范行政执法行为,避免采取违法行政的方式纠正当事人的违法行为。

6.某村民委员会与于某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认纠纷案

【基本案情】2014年8月3日,朱某某在任某村党支部书记期间,以某村民委员会名义与外村村民于某某签订《土地使用权流转合同》,约定将某村50亩土地流转给于某某经营,约定了流转时间及流转费标准。且双方约定,若村民委员会提前收回土地,按剩余种植年限每年每亩600元的标准对于某某进行赔偿。后双方实际履行合同,于某某将土地承包费全部支付给朱某某。朱某某离任后,村民委员会以朱某某未经民主议定程序私自将村集体土地发包给外村村民于某某,侵害了村集体合法权益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确认朱某某与于某某签订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合同》无效,并请求判令于某某返还其占有的村集体土地50亩。

【裁判结果】法院经审理认为,于某某非该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朱某某未经法定的民主议定程序就以村民委员会名义向于某某发包村集体土地,亦未报当地政府批准,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相关规定,故朱某某与于某某签订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合同》无效。法院判决于某某向某村民委员会返还其占有的土地50亩,并按照公平原则,判令某村民委员会以每年每亩400元的标准向于某某返还合同剩余土地经营年限4年的承包费8万元及占用资金期间的利息。

【典型意义】本案案涉土地系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的农村集体土地。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相关规定,案涉农村土地发包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承包,应当事先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本案中,人民法院依法认定村干部未经民主议定程序以村委会名义将村集体土地发包给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以外个人的合同无效,对于规范村集体对外发包土地行为,切实维护村集体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7.李某女与李某甲、王某乙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案

【基本案情】李某女父母早逝,与其祖父母同为土地承包经营家庭户,其祖父母去世之后,姑姑李某甲、姑父王某乙以具有继承权为由占有并耕种了部分承包地。李某女将李某甲、王某乙诉至法院,请求返还土地并赔偿损失。

【裁判结果】法院经审理认为,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的承包方是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其本质特征是以集体经济组织的内部农户家庭为单位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家庭承包方式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属于农户家庭,而不属于一个家庭成员。而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属于个人财产,故不发生继承问题。除林地外的家庭承包,当承包地的农户家庭中的一人或几人死亡,承包经营仍然是以户为单位,承包地仍由该农户的其他家庭成员继续承包经营,不能作为已去世的某个家庭成员的遗产处理。法院工作人员向李某甲、王某乙多次释明法律规定,并到当地组织李某女、李某甲进行调解,最终案件调解结案,姑侄握手言和。

【典型意义】群众利益无小事,土地是农民生存之本。在涉及农村土地的环境资源案件中,法院工作人员针对案件特点秉持“以调促和、情感修复”,充分利用诉前调解和诉中调解,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既维护法治,又修复亲情,以案件“小切口”反映情理法的相关交融,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8.某县法院就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向县委、县政府发出司法建议

【基本案情】某县法院在审理涉农村土地侵权案件中发现,由于村集体及其成员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性质认识不清,乡镇等相关部门指导、监管不到位,未签订承包合同、未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的争议开垦耕地,起初基本是处于放任状态、相安无事。随着农补利好“三农”政策实施,与开垦地有关的土地权属、使用权收回、改良费用补偿及土地占用费交付等问题,干群往往存在较大分歧。某县法院组织审判骨干深入实地调研,形成了《关于农村涉及未签订承包合同、未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开垦地问题的处理意见》的司法建议 。释明了农村开垦地诉讼类案件法院受理条件、裁判规则、应查明的事实要点、合同效力认定及依据等内容。统一了法律适用,又助力基层农村干部树好法治思维,为村集体、乡镇政府等优化乡村治理、提供了法律借鉴。县委、县政府收到司法建议后,迅速开展相关整改工作,排查争议地块,同时细化完善县农村土地管理监督各项流程,强化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

【典型意义】法院在审判执行过程中,发现涉及农村土地管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发出司法建议,充分发挥司法裁判示范引领作用,坚决遏制土地违法行为,让人民群众端牢“中国饭碗”的底气越来越足,在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同时也增加了与行政机关的良性互动,为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协同共建法治社会持续助力。

现在回答记者提问,请在提问前举手并通报所属新闻机构名称。

德州广播电视台记者

问:为推动全市环境资源审判工作提质增效,人民法院在府院联动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张小雪

答:感谢您的提问。

近年来,德州中院与检察院、公安局、自然资源局等多部门联合签署《关于建立耕地保护协同机制的若干意见》《关于建立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衔接机制的指导意见》《关于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及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协作意见》等制度文件10余份;全市两级法院多次联合生态环境保护部门开展“企业环境法律服务日”活动,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在基层法院,夏津法院与检察院等九部门召开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座谈会,通过强化部门协作,建立信息共享、案件移送工作制度,实现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在乐陵,依托府院联动建立起“执行员+网格员”队伍,执行涉农案件30多件。齐河法院与齐河河务局共同开展黄河齐河段联合巡查活动,共同完善水行政联合执法协作机制。通过府院联动机制的建立和实施,环境资源审判纳入了府院联动大盘,有利于发挥部门业务优势,聚力实现联动效应,建立多元共享治理格局。

谢谢。

大众网记者

问:近年来,德州法院在环境资源审判方面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效?

李文铎

答: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近年来,德州法院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依法履职、绿色发展、系统保护原则,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和资源司法保护工作。主要成效:

一是坚持改革创新,环境资源审判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市中院设立独立建制的环资审判庭,全市法院均设立环资审判机构,健全了专业化环资审判队伍,提高了环资审判的专业化能力与水平;法院与检察院、公安局、自然资源局等部门府院联动机制不断健全,协调联动制度作用效果明显,形成了环境资源保护工作的大格局;恢复性司法理念在行政与司法工作中得到充分落实,多元修复模式在多个基层法院和多个案例中得到充分实践;审理的一系列环境资源案件,有效惩治了环境资源犯罪行为,救济了环境民事权益,监督了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维护了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二是延伸职能作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高标准设立黄河生态法庭,“三审合一、集中管辖”服务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立沿运河六县法院合作机制,实现跨区域合作,为大运河生态保护、文化遗产、遗址遗迹保护提供司法保障;发挥巡回审判作用,就地解决涉生态环境治理纠纷,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法律进企业,服务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系列典型案例、创新做法得到社会好评。

下一步,我们会继续努力,谢谢记者的提问。

山东商报记者

问:面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人民法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来加强环境资源审判工作?

张小雪

答: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面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人民法院采取了多项具体措施来加强环境资源审判工作。一是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纳入审判工作全局。二是建立健全环境资源审判组织体系,推动专业审判机构与机制的实质化运行。三是加强环境资源审判队伍建设,提升审判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四是强化司法与行政的衔接配合,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强大合力。五是加强环境资源审判的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和法治观念。

谢谢。

提问环节到此结束。刚才,两位发布人介绍了2023-2024年度《德州法院环境资源司法保护状况白皮书》《德州法院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典型案例》,并回答了记者提问,请各媒体做好宣传报道。如需进一步了解情况,请与市中级人民法院联系,电话:2215733。

本场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关闭】    【打印】

德州市人民政府主办 德州市各县(市区)政府、 市直各单位联合承办

鲁ICP备05030298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3714000032 鲁公网安备 37149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