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新闻发布会 >最新发布 >正文
“中国式现代化的德州实践”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专题(第六场)
来源: 德州政府网     发布时间:2023-05-18

各位记者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再次来到平原县,举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专题新闻发布会第六场,邀请市发改委党组成员 二级调研员曹文瓒先生,市发改委农村经济科科长亓秀玲女士,市发改委动能转换协调科副科长李玲玲女士,平原县发改局党组书记、局长、四级调研员潘吉兵先生出席,向大家介绍全市城乡融合发展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曹文瓒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代表市发展改革委,对大家长期以来给予德州城乡融合发展工作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欢迎!下面,我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我市有关工作情况。

近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决策部署,坚持规划引领、试点带动,加快推进城乡要素融合、服务融合、设施融合、经济融合,各项任务全面发力、多点突破,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强化规划引领,城乡融合政策机制不断完善

先后制定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德发〔2020〕6号)》《德州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德政发〔2022〕10号)》等文件,为我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及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基本政策遵循。市有关部门围绕人口、就业、土地、财政、金融等重点任务,研究出台了20多项具体政策措施,全市形成了协同高效的工作推进机制。

二、注重试点示范,省级试验区创建工作扎实推进

6个县(市、区)入选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截至2022年底,5项试验任务取得了初步成效,试验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累计1574.99亩,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村集体经济股权抵押贷款28.58亿元,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对接额突破380亿元,累计7条典型经验做法被省发展改革委印发推介。

三、推进“四个融合”,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构建

(一)坚持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推进城乡要素融合。一是畅通入乡返乡渠道。鼓励支持退休人员、企业技能人员、外出经商人员、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五类人员”入乡返乡创业。“十四五”以来,全市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7.4亿元,扶持市场主体1.1万家;发放自主创业农民、返乡创业农民工创业担保贷款7.86亿元,惠及5973名创业者。二是推进城乡土地集约利用。累计立项小挂钩项目71个,拟形成建设用地指标4681亩,优先满足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需求;2022年处置批而未供土地1.41万亩、闲置土地1465亩,均为历年之最。三是加大财政金融支农力度。2022年,统筹安排涉农资金53亿元,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重达到6.03%、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截至3月末,全市涉农、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9.3%和31.9%。

(二)坚持全民覆盖、普惠共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融合。一是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施农村教育强镇筑基、小规模学校撤并、薄改与能力提升“三大行动”,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其中,薄改与能力提升行动涉及项目1024个,覆盖12个县(市、区)241所学校,544个项目已竣工。建立了县乡义务教育教师工资与当地公务员工资增长长效联动机制。二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成医共体19个,乡镇卫生院“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达标率100%。新建改建中心村卫生室343家,初步形成了农村地区“15分钟健康服务圈”。三是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市文化科技中心开工建设,县级图书馆、文化馆达到22个,建成城市书房26家,基层文体组织、文体队伍、文体场所建成率100%。四是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稳步提高居民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筹资标准,调整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孤困儿童等九类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进一步缩小了城乡差距。

(三)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推进城乡基础设施融合。一是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以县域为整体,统筹规划全域覆盖、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目前,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均已编制完成,98个乡镇启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354个行政村编制了村庄规划。二是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农村公路总里程和密度均居全省前列,建制村实现100%通硬化路。中心城区、齐河县、宁津县实现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全覆盖。1180个村老旧供水管网改造全部完成。累计84.8万户村民实现清洁取暖。三是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管护。建立完善城乡环卫一体化、农村污水处理、无害化卫生厕所管养体系,整合资源,提高效率。

(四)坚持动能转换、完善链条,推进城乡经济融合。一是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创建新六产示范县8个,新六产示范主体74个;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家、省级4家。国家、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分别达到15个和18个,省级产业强镇35个,省级乡土产业名品村350个。7个特色小镇纳入全省清单管理。二是畅通城乡市场供需体系。完善县、乡、村三级商业网络,强化县城综合商业服务能力、乡镇区域服务能力、村庄便民服务能力;齐河县获评山东省现代流通强县,临邑县获评省级乡镇商贸中心建设引领县。开展“快递进村”工程,齐河县、乐陵市、禹城市被授予省级客货邮融合发展样板县;2022年,农村网络零售额93.2亿元,占全市网络零售额的58%,增长14.4%。三是健全农民收入增长机制。完善县、乡、村三级就业服务体系,累计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超过11万人次,开发城乡公益性岗位9万余个、上岗5.4万人。以工代赈工作走在全国东部地区前列,去年累计实施以工代赈项目89个,雇佣农村劳动力18048人,发放劳务报酬31200万元。全面推广农村党组织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模式,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百”提升工程。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3%,高于城镇居民2.4个百分点。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聚焦城乡“四个融合”,积极谋划,狠抓落实,不断探索突破,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力争形成更多典型经验和发展举措,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谢谢!

下面回答记者提问。请在提问前举手并通报所属新闻机构名称。现在开始提问。

您刚才提到,德州以工代赈工作走在了全国东部省份前列,能否详细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谢谢您注意到了这一点。大家可能知道,以工代赈主要在西部省份实施,东部省份包括我省已经有近40年没有实施过该政策,我市是率先实施该政策的地区。2021年,我们以国家9部委发布《在农业农村领域推广以工代赈实施方案》为契机,将以工代赈作为我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一项重要政策,实施了六大举措,创新了以工代赈“德州实践”,得到省国家的高度认可。 一是搭建协调机制。联合市级15个部门建立以工代赈工作协调机制,指导12个县市区建立协调机制,实现上下联动一体推进。二是制定规范文件。先后印发实施方案、操作指南、工作要点。从以工代赈重点工作推进、项目组织实施、综合评价等三大方面,对以工代赈工作的推广实施进行全面系统的规范,使以工代赈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三是主抓项目建设。按照“乡镇预选、县级初选、市级遴选”三级遴选机制,2022年共推进实施农业农村领域以工代赈项目79个,重点工程领域以工代赈项目10个,并全过程做好调度督导。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吸纳本地劳动力就业。全年累计雇佣农村劳动力18048人,发放劳务报酬31200万元。四是强化务工组织。我们安排各县市区重点登记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受疫情影响难以外出的农村劳动力,并按照年龄、性别、工种等进行分类造册,建立以工代赈务工人员台账,并实行动态管理。2022年,全市登记可参与以工代赈的农村劳动力16487人。同时,要求各县市区组织好以工代赈劳务人员的务工培训,做好登记劳务人员与以工代赈项目的对接。五是广泛宣传发动。以工代赈政策出台后,我们通过专门培训会、新闻发布会、媒体电台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报道、广泛发动。同时,我们选定德州市宁津县作为试点示范县,并指导建立以工代赈“1253”工作法,该工作法得到省国家专门推介。六是完善激励机制。2022年,我们从县市区建立机制情况、实施以工代赈项目数量、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人数、发放劳务报酬、项目投资金额、项目完工情况等六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价。对第一的宁津县,我们争取今年安排中央预算内以工代赈资金给予激励。

下一步,我们将再接再厉,不断将东部地区以工代赈“德州实践”走深走实,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增进民生福祉,完善分配制度,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落到实处。

谢谢大家。

特色小镇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平台载体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支点,我市建设情况怎么样?

(待定):谢谢记者的提问。近年来,我市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准确把握特色小镇发展定位,推动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7个特色小镇纳入省清单管理,数量居全省第5位。重点做好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聚焦优势资源,做好特色文章。重点聚焦现有特色资源,加快打造特色产业,做到“产业有特色、形态有特点、功能有特长、风格有特征”。比如,庆云县石斛特色小镇已形成集特色中药材组培、种植、加工、贸易、科研于一体的特色产业,参与制定《北方石斛行业评定标准》,享有北斛发展主导权。二是坚持项目为王,推动产业升级。通过重点项目建设,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构建小镇大产业。2022年,7个特色小镇特色产业投资占比均超过60%,32个小镇项目完成投资34.4亿元,11个项目竣工。三是坚持改革创新,推进小镇建设。特色小镇既非行政建制镇也非传统产业园区,坚持用改革与创新方式推进规划、建设和运营,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之路。目前,7个特色小镇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均保持合理比例,形成了以企业投入为主、以政府有效精准投资为辅,政府、国企、民资多主体参与的小镇投资运营模式,带动中小微企业联动发展。

下一步,市发展改革委将严格按照《全国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导则》要求,突出特色品质,全面提升7个特色小镇建设标准,2023年争取新增1-2个特色小镇纳入省清单,积极引导全市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贡献发改力量。

谢谢大家。

我们了解到,平原县作为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近年来在推进城乡融合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探索。请谈谈你们采取了哪些有益的尝试,具体推进情况如何?

答:感谢媒体记者朋友对平原的关注和帮助。自2020年8月份入选“山东省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以来,平原县立足县情,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为目标,按照“全域统筹、产城融合、协作发展”的思路,聚焦聚力城乡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努力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子。

一是,以要素融合为重点,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机制”。锚定我县承担的4项创建任务,建立了城乡人口流动、进城落户农民农村权益有偿转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科技成果入乡转化等多项制度,为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制度保障。制定《平原县关于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方案》,推动人才、土地、资金、产业向乡村汇聚。先后获评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农业农村重点领域改革试点县、山东省农村建设用地复垦挖潜试点县等荣誉称号。

二是,以服务融合为重点,推动公共服务“新提升”。持续加强教育投入,建立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机制,推动县城优质教育资源与乡村共享。在全市率先启动职普融通试点,孩子们可以换条赛道上大学。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县医院内科综合楼、新妇幼保健院建成投用,创建全国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4处、全国优质服务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处,建成标准化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13处。构建多元精准的社会救助体系,建成8处“暖心食堂”,365暖留中心实现全覆盖;在全国首创新风公益基金,覆盖全县88%的村庄,城乡共募集资金2431万元,3.6万群众受益。

三是,以设施融合为抓手,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全覆盖”。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33公里,规范提升改厕1.9万户,新增农村清洁取暖改造1万户,先后实施了30余个片区、200余万平方米棚户区拆迁任务,在全市率先实现主城区棚户区清零。

四是,以经济融合为保障,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新亮点”。“双镇百村”建设全面起势。借势“恩城再突破”,推动县域次中心建设,全力打造全市第一中心镇;借势“中国(德州)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区”“开发区二次创业”,全力打造“智农食谷”特色小镇和“未来科技”特色小镇,引进项目20余个,乡村振兴实践研发院落地平原。发挥各部门培训平台作用,培训30余场次,培训新型农业企业家327人。睿旺集团与青岛农业大学合作建成全省首个“农业主大学”,2020年至今全县吸引专业技术人才入乡服务3300余人次。近年来,平原县先后被认定为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县、国家级和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桃园街道示范区被评为首批山东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

谢谢大家。

刚才,市发改委曹主任介绍了我市城乡融合发展工作情况,两位科长和平原县发改局潘局长围绕以工代赈工作、推动特色小镇发展工作、平原县在推进城乡融合方面采取了哪些有益尝试回答了记者提问。请各媒体做好宣传报道。如需进一步了解情况,请与市发展改革委联系,电话2620547。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关闭】    【打印】

德州市人民政府主办 德州市各县(市区)政府、 市直各单位联合承办

鲁ICP备05030298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3714000032 鲁公网安备 37149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