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界的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沟通交流。首先,向一直以来关心和支持我市农业农村工作的新闻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目前“寒露”已到,正是我市秋收秋种的关键时期。受雨情影响,目前我市土壤水分处于饱和状态,大型机械无法下地,造成秋收秋种工作较常年推迟10天左右。为积极应对今年的特殊天气,市农业农村局、市农科院技术人员起草了《2021年德州市秋收秋种技术意见(讨论稿)》,并组织召开了专家咨询会,问计问策于国家、省知名专家,综合专家意见,形成了《2021年德州市秋收秋种技术意见》,即将印发。意见全文如下:
一、千方百计加快玉米腾茬
(一)加快玉米收获进度
要抓住天气晴好窗口期,调集收获机械,积极动员农民群众进行玉米收获,确保颗粒归仓。要坚持“人机并上”,宜机则机、宜人则人,对墒情适宜的地块,充分发挥农机合作社的作用,加快机收进度,落实机收减损措施,提高机收质量。对土壤湿度偏大、机械能够进田的地块,调集履带式收割机或改进的适宜机械抢时收获。对机械无法进田的地块,组织动员人工收获,确保应收尽收、早收快收。在开展机收作业时,务必要提高安全意识,严格规范操作,严防安全事故。
(二)抓好玉米晾晒管理
在加快玉米收获进度的同时,要积极做好晾晒、烘干工作,防止霉变和发芽造成“二次损失”。要尽可能多地开放现有晒场、学校操场、文化广场、村委会、城区街道等各类空旷场地,在不影响生活工作秩序的前提下,供农民晾晒玉米。要引导服务组织积极提供烘干、代存代放服务,最大程度地保障玉米品质。
二、全力以赴做好小麦播种工作
小麦生产“七分种,三分管”,确保整地和播种质量是关键,播种时要掌握播期服从墒情,播期服从整地质量,播量和播期相对应,坚决做到宁可晚播,也要适墒。
(一)加快排水散墒
对地势低洼以及土壤黏重渗水比较慢的地块,有积水的要抓紧组织挖沟排水;没有明水但土壤含水量大的要尽快每隔2米开挖20~30厘米的沥水沟沥水散墒,或者用深松犁深松30~40厘米散墒。
(二)分类指导,晚播小麦要采取“四补一促”技术,努力提高播种质量
对于地势较高、适播期内墒情适宜的地块,要趁墒抢时播种,努力提高整地和播种质量,一般每亩适宜基本苗16~18万,确保苗足苗匀。
对于晚播小麦,要采用“四补一促”为重点的小麦晚播应变栽培技术,即:
一要科学选用品种,以种补晚。超过适宜播期后,在保证安全越冬前提下,选用适当早熟的半冬性品种,适当缩短通过春化时间,弥补播期推迟和积温不足影响。要采用优质的、长效的种衣剂+芸苔素内酯进行种子包衣拌种,切勿白籽下地。
二要提高整地播种质量,以好补晚。要提高秸秆还田、整地作业质量,奠定良好的播种基础。为了加快散墒,可以旋耕两次,旋耕犁能进地的时候先旋一遍,加快土壤散墒的速度,等晾好墒后再旋一遍,然后进行播种。对推迟时间较长的晚播地块,可因地制宜采用深松、旋耕、免耕播种等方式进行播种,确保小麦应播尽播。适当浅播,播种深度3~4厘米,防止播种过深导致出苗偏晚、苗小苗弱。播种时,要根据土壤墒情,酌情适度镇压。适墒播种地块,要大力推广播后镇压技术,增强种子与土壤的密接程度,提高抗旱抗寒能力;土壤湿度较大的地块,播种后墒情适宜时再镇压,要掌握压干不压湿,防止出现因镇压导致的土壤板结,影响出苗质量,播种超过4天不要镇压,以免影响小麦出苗。要防止盲目抢耕抢种,避免因土壤偏湿造成播种质量差,影响出苗质量。
三要适当增加播量,以密补晚。晚播小麦由于播期推迟,冬前积温不足影响产量,因此适当增加播量,依靠主茎成穗是晚播小麦增产的关键。根据不同播期、不同地块和品种确定适宜播种量,一般10月10日至20日播种每亩基本苗16~20万,10月20日以后一般每晚播1天,亩播量增加0.5公斤。
四要科学施足底肥,以肥补晚。连续降雨,雨水浸泡,加快了耕层中养分的淋融和冲失,今年秋种更要注意施足底肥。适当增加施肥量,氮、磷、钾平衡施肥,特别重视施用磷肥,可以促进小麦根系发育,促进分蘖增长,提高分蘖成穗率。建议底肥可以亩施用优质有机肥3~4方或商品有机肥50~80公斤,高磷复合肥40~50公斤+10公斤尿素或磷酸二铵25公斤+尿素10~15公斤,同时建议增施锌肥,硼肥等微量元素。积水时间长的地块要进行测土配方施肥,确保小麦生长养分充足,耕翻时加入噁霉灵、多菌灵等,压低土壤中病菌含量。
五要科学管理,促壮苗多成穗。早春返青期镇压划锄,提高地温,促进小麦早发快长。狠抓起身期的肥水管理,促弱转壮。
(三)立足管早管好,加强冬前田间管理
一要及时查苗补种。小麦出苗后及时查苗,对于缺苗断垄地块,要抓紧补种同品种种子,确保苗匀苗齐。补种方法:选择与该地块相同品种的种子,进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后,开沟均匀撒种。
二要及时防治病虫害。由于土壤湿度较大,增加了病虫草害发生的风险。要坚持关口前移、防在前面,针对主要病虫害,科学选用药剂,做好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减轻小麦苗期病虫害发生基数。
三要酌情浇好越冬水。根据苗情和土壤墒情酌情浇好越冬水,土壤墒情充足的麦田不浇越冬水。对苗情偏弱的地块,结合降雨和浇水,及时施肥,促弱转壮。晚播苗情偏弱,应防止大水漫灌,最好采取喷灌形式浇冻水,浇后以当天渗完为宜。对于播种特别晚的独根苗,建议不要浇冻水。
四要搞好冬前镇压。小麦越冬前应及时采取镇压措施,起到踏实土壤、弥实裂缝的作用,防止越冬期间吊根死苗,确保小麦安全越冬。镇压应在晴天的中午进行。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全市防汛减灾和秋收秋种工作视频会议精神,继续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下乡进村、蹲点包片,搞好技术指导服务。将技术意见制成“明白纸”,印发到每一位种粮群众手中。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指导农民群众抢收抢种,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落实关键措施,确保秋粮应收尽收、颗粒归仓,确保冬小麦应种尽种、面积稳定,为明年夏粮丰收打好坚实基础,保障“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新闻界的朋友们,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在此,恳请大家深入宣传推广各级各地在粮食生产中特别是“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中创造出来的好经验、好做法,继续坚决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扛牢“粮食安全”大旗,确保“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
谢谢大家!
提问:我是德州市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记者。请问,持续降雨天气,玉米收获期延长,是否会影响到秋种?对此,专家有哪些好的建议?
赵同凯: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这位记者提的问题针对性强,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今年以来,特别是9月份以来,全市阴雨天气较多,降水量较常年偏多近4倍,土壤水分处于饱和状态,大型机械无法下地,造成秋收秋种工作较常年推迟10天左右,给小麦生产造成不利影响。有的农民朋友担心小麦播种晚会造成严重减产,实践证明,播种和管理方法得当,晚茬麦也能丰收也能高产。对于晚播小麦建议采用“四补一促”的晚播小麦应变技术措施。一是选用良种,以种补晚。当播期超过适宜时期后,在保证安全越冬前提下,选用适当早熟的半冬性品种。二是提高质量,以好补晚。在提高整地和播种质量上下功夫,打好播种基础。适当浅播,播种深度3~4厘米,防止播种过深导致出苗偏晚、苗小苗弱。三是增加播量,以密补晚。依靠主茎成穗是晚茬麦增产的关键。要根据不同播期、不同地块和品种确定适宜播种量,一般每晚播2天,亩播量增加0.5公斤。四是增施肥料,以肥补晚。适当增加施肥量,氮、磷、钾平衡施肥,特别重视施用磷肥,可以促进小麦根系发育,促进分蘖增长,提高分蘖成穗率。五是科学管理,促壮苗多成穗。早春返青期镇压划锄,提高地温,促进小麦早发快长。狠抓起身期的肥水管理,促弱转壮。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小麦生产“七分种,三分管”,确保整地和播种质量是关键,要做到宁可晚播,也要适墒播种。要防止盲目抢耕抢种,避免因土壤偏湿造成播种质量差,影响出苗质量。谢谢!
【关闭】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