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记者朋友:
上午好!欢迎出席本次新闻发布会,这也是德州人大首次立法新闻发布会,感谢大家对人大立法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支持。下面我介绍刚刚获得省人大批准的《德州市城乡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德州市湿地保护条例》的相关情况。
一、起草修改审议过程
在介绍两部法规之前,我首先简要介绍一下一部法规在立项后,从起草到生效的过程,使大家对人大立法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法规立项后就进入起草阶段,起草完成交由市政府批准后向市人大常委会提出法规议案,正式进入人大审议程序。按照《德州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的规定,法规案一般采取二审制,经过两次常委会会议审议付表决,表决通过报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后施行,并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这就是一部法规诞生记。
具体到我们这两部法规,2017年3月正式进入立法程序,按照市人大常委会确立的“市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体制,由我们法工委牵头政府法制办和职能部门分别组建起草班子。在起草过程中,按照“依法立法、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原则,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确保了两部条例“有特色、可操作、重实效”。一会法制办和起草部门还要详细介绍起草、审查情况,我主要介绍一下法规草案进入人大程序后的审议修改工作。2017年9月19日,市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对两部条例草案进行了第一次审议。会后,根据常委会审议意见,市人大组织相关部门深入到乡镇、社区、农村,通过座谈、调研、访谈等多种方式,广泛征求意见,同时,邀请了在城市管理和湿地保护方面的国家级、省级专家进行论证。针对各方面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后形成了草案修改稿 ,于11月17日提交市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进行了第二次审议,并表决通过。2018年1月23日,山东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审查批准了两部条例,《德州市城乡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将于2月1日施行,《德州市湿地保护条例》将于2月2日施行。
二、《德州市城乡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主要内容
城乡容貌和环境卫生工作是城市管理水平的重要反映,条例从法律的角度进行顶层设计,为规范我市城乡容貌环卫管理工作和相关社会行为提供法制保障。条例共七章73条,分别设有总则、责任区制度、城镇容貌管理、城镇环境卫生管理、乡村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法律责任及附则。下面,我就这部条例中重要的制度以及大家关心的问题作一下说明:
(一)管理原则体现民本思想
城乡容貌和环卫管理工作,“管”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它的根本目的是让城市更有序、更整洁、更宜居,让市民生活工作更踏实、更幸福。因此,条例首先在总则中明确城乡容貌和环境卫生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优先原则,实现“为城管人”向“为人管城”转变,彰显出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温度。
(二)适用范围惠及城乡居民
市人大常委会自获得立法权之初,就确立了立法权限要惠及全体德州人民的指导思想。因此,条例适用范围覆盖市、县、乡、村四级,体现城乡发展一体化,使农民群众也享受到立法带来的法制红利。由于城镇和乡村在发展上存在着差距,为此,条例对城镇和乡村的管理事项、标准及方式作了区分,专设了乡村一章。对乡村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着眼于务实、促进,管理方式多采用柔性引导,内容主要是针对道路硬化和亮化、生活垃圾管理、公厕规划和户厕改造等当前乡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中的薄弱环节和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打造生态宜居的生活家园,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在同类法规中就乡村这一级进行专门规范,这在全省是首家,在全国也为数不多。
(三)规范事项回应社会热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对立法的期盼,主要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管用不管用、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条例的起草修改过程中,我们严守人民立场的立法本质要求,注重发挥人大在表达、平衡社会利益方面的重要作用,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深入调研、全面分析、充分论证、积极回应,努力使条例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
关于“马路市场”的问题。占道经营问题一直是影响城市管理水平的难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条例中,按照疏堵结合的原则,一方面明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道路、天桥、广场等公共场所从事设摊经营、兜售、揽工等活动,同时,又充分考虑弱势群体生存和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兼顾各方利益,明确城市管理主管部门会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等部门在方便群众生活、不影响交通和容貌卫生的原则下,编制便民摊点设置导则,允许在特定的路段、时间摆摊设点。
关于道路开挖问题。"拉链马路"不仅影响城市面貌和市民生活的而且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因此,条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规范。首先明确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挖掘城镇道路,特别是新建、扩建、改建的城镇道路交付使用后五年内、大修的道路竣工后三年内不得挖掘,特殊情况需要挖掘的,须经同级政府批准,从根源上杜绝随便挖掘道路的现象。同时条例注重行政程序的设定。对因工程需要或紧急抢修地下管线需要挖掘道路的,必须到城市管理主管部门或其他道路管理部门办理审批手续,影响交通安全的,还应当征得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同意。除了规定必要的行政程序之外,《条例》还对道路挖掘施工现场规定了安全要求,对恢复道路设定了验收手续,这对于维护道路原有状况具有重要的规范意义。
同时,条例还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停车泊位、装修垃圾、餐厨废弃物、露天餐饮、渣土车等事项作了明确规定,时间关系不再详细介绍,各位可以持续关注近期在我们德州电视台、日报、晚报及新媒体上的深度解读。
(四)主体责任规范明确
为提高城市管理效率、提升公信力,条例不仅规定政府部门对城乡容貌和环境卫生如何进行管理,更突出了管理主体的责任义务。例如,条例规定责任主体对道路及其相关设施的修复、清洗、更换,对绿化及其设施的管护,对公厕的管理以及对生活垃圾的定时定点运输,日产日清等等,做到了主体明确、责任明确。同时,我们在条例总则中还规定政府部门应当建立完善执法责任制,制定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制度,做到依法、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在法律责任一章以列举的方式明确了对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及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因此,这部条例不仅仅是一部管理法规,更是一部责任法规。
(六)城市管理倡导人人有责
人是城市的主体,对城市现状的维护,对城市问题的献计献策,对城市未来发展的积极作为……都需要我们守好一份责任,尽一份力量。因此,条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公众参与的原则。一是遵守管理规定,主动配合城市管理工作,条例对随地吐痰、车窗抛物、乱丢垃圾、店外经营、损坏绿化及设施等一系列破坏容貌和环境卫生、不文明的行为坚决说“不”,以此增强市民的文明素养和家园意识。二是倡导参与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影响和带动各类组织、广大市民共同参与美丽德州、文明德州、幸福德州创建。三是条例赋予任何单位和个人对损害城乡容貌和环境卫生的行为可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向城市管理主管部门投诉、举报的权力,同时还规定应当尊重环卫工作人员的劳动,不得妨碍、阻挠环卫工人履行职责。
三、《德州市湿地保护条例》主要内容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我市湿地总面积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比率(即湿地率)仅为2.5%,远低于全省11.09%和全国5.6%的湿地率水平,湿地资源弥足珍贵。为全面保护我市有限的湿地资源,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市人大常委会确定将《德州市湿地保护条例》作为2017年立法项目,与《德州市城乡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同步审议通过并获省人大批准,将于今年2月2日施行,这一天也是国际湿地日。《条例》共6章,42条,分为总则,规划,保护、修复与利用,监督管理,法律责任和附则六个部分。下面,我具体介绍一下:
(一)总则
总则主要明确了立法目的、适用范围,界定了湿地的概念,规定了湿地保护的基本原则、政府责任和管理体制等。在确定湿地保护工作原则时,结合中央、省关于湿地保护工作的最新要求,确定了“统筹规划、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针对湿地管理涉及部门较多,职能交叉的问题,建立“综合协调、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明确林业主管部门、国土、环保等部门以及两个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和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在湿地保护工作中担负的职责。
(二)规划
科学的规划是保护、修复和利用的依据。针对目前我市尚未编制湿地保护规划的现状,条例以专章的篇幅明确了湿地保护规划的编制原则、规划内容、编制程序和实施监督。特别是在规定规划内容时,明确“湿地保护规划应当明确湿地总体布局、保护目标、保护重点、保护措施和利用方式,依法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湿地范围,实行分类管控,确定禁止开发建设区和限制开发建设区。”
(三)保护、修复与利用
本章是《条例》的重点。做好湿地保护工作,关键是保护,主要方法是修复,最终目的是利用,这也是对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原则的体现。
1、明确我市湿地实行分级保护和名录管理制度
按照生态区位、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程度,分为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对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实行名录管理。湿地名录应当根据湿地调查和动态监测结果定期更新。”
2、明确湿地保护的方式
《条例》首先明确“市、县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等方式,对湿地进行保护。”但由于我市属于平原农区,湿地资源特别是野生动植物资源比较少,且大部分湿地资源受人为活动影响频繁,建湿地公园更符合我市的实际,能较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为此,《条例》对湿地公园的建立、建设、分区管理作出了细化规定。此外《条例》规定湿地保护小区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解决了零星、小块状分布的重要物种及典型的小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弥补了保护区范围有限、保护不全的不足。建立湿地保护小区也是我市首次作为一种有效的湿地保护方式,以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
3、明确禁止行为
根据全国、省人大要求,执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立法,在列举禁止类行为时,参照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工作需要,以列举的方式规定了十大类二十六种禁止行为,从禁止开围垦、填埋、占用湿地,到捡拾、破坏鸟卵或采用灭绝性方式捕捞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等,以负面清单的方式一一列明,并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坚决杜绝故意放水、降低标准、管控不严等问题。
4、明确湿地修复制度
《条例》确定实行退化湿地修复制度。对未经批准将湿地转为其他用途的,按照“谁破坏、谁修复”的原则实施恢复和重建。湿地修复应当坚持自然修复为主、结合人工修复,通过水源补给、退耕(垦)还湿、污染源控制、建设人工湿地等措施,恢复湿地生态功能。关于修复资金的来源,《条例》确立了“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在湿地修复工作中应当发挥政府投资的主导作用,建立政府投资、社会融资、个人投入等多渠道投入机制。”
5、明确湿地利用原则和形式
在协调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方面,坚持保护好湿地的原则下,注重发挥湿地作为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的多重作用。《条例》首先明确“湿地利用应当符合湿地保护规划,与湿地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相适应,科学、集约、可持续地利用湿地资源,不得破坏生物的生存环境、改变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超出资源的再生能力或者给野生生物物种造成损害。”同时,结合我市湿地特点,规定湿地利用可以根据湿地资源的功能定位和自然条件,采取生态展示、科普教育、生态旅游、休闲健身等方式进行。
(四)监督管理
加强对湿地保护工作的监督和管理是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的必要手段。因此《条例》规定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湿地保护工作考核制度,定期对湿地保护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并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责任考核。”规定,“市、县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林业主管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建立湿地保护的行政执法协调联动机制,依法查处损害湿地的违法行为。”
关于两部条例主要内容特点就介绍到这里,谢谢,也请大家一如既往的关心、支持我们的立法工作!